中央社院第一期新疆中青年宗教爱国人士培训班赴三地教学实践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网站

原标题:多元宗教 和谐共生——中央社院第一期新疆中青年宗教爱国人士培训班赴江苏、上海、泉州三地教学实践侧记

11月21日至27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期新疆中青年宗教爱国人士培训班(以下简称新疆班)到无锡、苏州、上海、泉州四个城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一周时间里,学员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并蓄,从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中体会宗教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中华文化大一统的精神内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7天,83人,周转三省四市,围绕“一个核心、两大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文化大一统”和“宗教中国化”为主题,采用定点讲座及现场教学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参观了20多处学习场所, 3场定点文化讲座和10余次现场教学……

学员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两种见识”,一是见识了依水而生的“江南水乡文化”和“闽南海洋文化”,二是见识了沿海发达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成就。学员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既感受到了祖国的辽阔壮美,又体验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还在实践中锻炼了国语交流能力。

唱国歌重温先烈事迹,爱祖国牢记使命职责

上海之行中,新疆班参观了座落在国歌纪念广场的《国歌》纪念展示馆。展馆有上下两层,通过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全面展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过程以及传唱和影响。

走进国歌展示馆一楼,一面弧形国歌屏风墙,《义勇军进行曲》的乐谱和词呈现在眼前。学员们看到了映入眼帘的国歌,有的摸摸金色的雕刻歌词,有的小声地哼唱,有的拿出手机来拍照。学员沙塔尔·铁木尔激动地说:“这是国歌,我们每个人都会唱,我们每个星期一早上都在教室唱国歌。”全体学员自觉地立正站好,庄严的合唱起国歌,声音洪亮。

进入国歌馆二楼,影像资料展示出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继而响起了国歌的背景音乐,学员们纷纷不自觉地跟着合唱起来,80多个细碎的独唱声迅速汇集成一个铿锵有力的合声,全队再一次共同高唱国歌。这是每个学员心中爱国主义的真情流露。

随后,学员们参观了上海历史博物馆。该馆反映了自古至今上海从一个滨海渔村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工商都市的过程,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允许新疆班先行参观。

古代展馆中,从6000年前开始讲述上海城市史,学员赞叹上海有悠久的历史,更赞赏上海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哈勒贝木贝克·巴斯尔说:“中华文化有很久的历史,也有很长的生命力。这让我觉得很自豪,很骄傲。”

近代史展馆中,展出了上海被殖民的历史和上海人民的反殖民爱国主义运动。上海的第一面国徽、宣传抗日运动的报纸等革命文物都让学员驻足。360度荧幕的短片讲述了商务七烈士的故事。学员看到近代史上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独立、民族富强而牺牲,非常感慨。班长阿布都西克·热合木都拉看完“七烈士”的故事后激动地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自不易啊!国家发展到今天的样子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这些烈士如果再多活一天上海就解放了。是他们的牺牲才换来祖国今天的稳定和发展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只有稳定才能发展。”

此次赴外学习活动使学员切身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发展,激发了爱国宗教人士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穆海麦提·阿卜杜拉说:“这次学习中,既也看到了古老的传统文化,也看到了现代的城市发展,我作为中国的国民感到非常自豪!非常骄傲!回到新疆后一定要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争做五好宗教人士,给信教群众宣讲国家的好政策,引导他们爱国爱教。”

见识江南闽南多彩文化,体会中华大一统文化内涵

此次外出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地理跨度大,周转城市多。从北京到江南,从江南到闽南,学员亲身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辽阔,见识到了不同的文化景象,切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大一统的精神内涵。

学员罗合曼·依米尔说:“这次学习我知道了很多新疆以外的地方,我的眼光变宽了。”

“我们参观了很多地方,学习了不少知识,眼界开阔了,我们发现每个地方,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学员哈勒贝木贝克·巴斯尔说:“我们在惠山古镇看到了世界上最多的祠堂,那里有118座祠堂,每一家的长辈都很重视道德,有的家庭要教人勤俭节约,有的家庭要教人积德行善,这些都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感觉到,江南特别重视文化的保护,中华文化有很久的历史,也有很长的生命力。”

在无锡、苏州领略江南文化时,学员阿卜杜拉·麦麦提说:“这里的人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和生态发展,既美丽又舒适,我们要学习这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还要关心城市生态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学员如孜·艾依提看到苏州古老的山塘街时说:“喀什也有这样的地方,也是一个古城,但是没有水,是另外一种风景。我们看了后知道了不同的人民有不同的文化,都要互相尊重。”

学员吐鲁洪·吐莱克说:“江南的风景很美丽,庄若江教授为我们讲了《江南文化讲座》,她告诉我们,孔子说‘有水的地方能出有智慧的人’(智者乐水)。我觉得江南文化有四个特点,一是重视教育,二是重视道德,三是有包容心,四是重视科技。这就是江南能出那么多人才,能发展好的原因。”

在福建泉州,学员畅游了开放包容的闽南文化。学员木莎·艾尔肯最喜欢的活动是在泉州看到了大海,他说:“我还没有见过大海,我们卷起裤子去海边玩了,高兴极了。”

学员图尔荪江·尼亚孜说:“海水把裤子都打湿了,但是我很开心。大海太大了,望不到边。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的丁毓玲馆长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说了,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文化就是海洋型的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包容,所以不管是谁从海上来到泉州都可以在这里生活和发展。”

在泉州九日山上,学员参观了蔚为壮观的祁风石刻。学员最感兴趣的是一块刻有畏兀儿人作品的石面,这是元代福建行省达鲁花赤偰玉立为海上往来船只祈福题写的石刻,学员一听说是维吾尔先民的作品,纷纷拍照。阿不都克里木·艾则孜用手指描着刻字的痕迹,说:“维吾尔的先民开放、包容、爱学习,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做官,还能用国语写这样的诗文,让人敬佩。我希望好好学国语,以后也能用国语写诗。”

宗教思想中国化,多元宗教和谐共生

此次外出学习,在无锡参观了灵山佛教文化园,在泉州参观了清净寺,学员看到了宗教中国化的实践,和宗教多元共生的景象。在无锡的灵山大佛脚下,学员们观看了“浴佛”仪式,许多人也学着其他信者“抱佛脚”。听说灵山是世界佛教的永久性会址,学员阿不都加帕尔说:“没想到佛教在这里发展的这么好,这是因为它的包容,这里能包容世界各地的佛教。”

在泉州清净寺时,学员阿布力提甫·司麻依力说:“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个地方,我们去参观了具有1009年历史的清净寺,那座清真寺保存的非常好,它的旁边是一个孔子太庙,还有一个关岳庙,听说距离不远的地方还有妈祖庙、佛教庙,我们在海交馆还看到了摩尼教遗址的展览,这里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啊!这么多宗教在这里一起生活和发展,从来没有冲突过。我深深感受到了多种宗教互相融合、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团结的文化氛围。联系到我们新疆,想要发展就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民族团结,宗教和谐。”

学员们还参观了泉州海上交通馆。海上交通馆展出了福建多元宗教的历史文化,学员们看到了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造型于一体的石刻雕塑,看到了新疆先民曾信仰的摩尼教的遗迹,其中“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在泉州的历史古迹,引发了学员的关注,这遗迹竟然是早期阿拉伯-波斯人用汉语和阿语双语刻写的墓碑。班长阿不都西克尔·热合木都拉指着那些历史遗迹对学员讲:“你们看,伊斯兰教一千多年以前在这里早就中国化了!”

海上交通馆馆长丁毓玲在博物馆现场给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她说:“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新疆的朋友是从路上丝绸之路来的,今天的学习活动是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次握手。”丁毓玲介绍自己所在的丁氏家族就是波斯人的后裔,是回族。泉州还有许多家族也是“阿拉伯-波斯”穆斯林的后裔,比如蒲氏家族,在泉州历史上地位显赫,现在蒲氏后裔以制作蒲香闻名,广受佛、道教信众香客青睐。泉州是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员拥有不同的信仰,有学员问:“丁馆长,您是什么信仰?”丁馆长回答:“我不是一个宗教徒。我没有宗教行为,但我有宗教思想,这就是不同宗教共同倡导的向善之心。”学员们纷纷点头赞赏。

科学技术促进发展,学习先进建设家乡

对学员触动最大的是沿海城市的发达程度,学员们看到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江苏华西村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苏州工业园和上海的高科技展示都让学员感到新奇和震撼。学员司马依·牙生感慨道:“上海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快的多,到处都是高高的楼和层层的路。”

学员艾力·买买提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华西村,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很多家庭都有上百万的收入。这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当地农民勤劳致富的结果。”

学员艾再提艾麦尔·伊斯马伊力感叹道:“听说华西村以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农村,现在成了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农村,这里的每个村民都达到了小康了,这要归功于党的科学领导。我们回家以后,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在苏州工业园和上海文化产业装备展示馆,学员亲自体验了AR影视、5D呈像、3D打印等先进科技,听取了上海市经信委产业处处长熊世伟关于《上海市高科技发展及成果》的讲座。

学员穆太力甫·伊斯马伊力说,“我们以前不知道高科技是什么,这次亲身感受到了,才知道祖国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

学员阿卜杜拉·麦麦提说:“依靠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能让我们掌握高科技。学好国语才能提高综合素质,才能获得发展自己的好机会。”

学员塔依尔·提依甫说:“在上海体验了那些智能设备,感受到祖国科技有很大的发展。我这一次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了科技发展的很多好处,以后回到家乡也要教育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为家乡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民族团结情谊绵延,他乡故知热泪盈眶

在东方明珠塔遇到了曾经在新疆军昌吉当兵的辅大爷,在上海黄浦江上遇到了在上海工作的年轻的乌鲁木齐女孩,在无锡、苏州分别遇到了曾经在塔城、莎车等地支边援疆的老人,在泉州机场遇到了来自喀什的生意人……此次外出学习获得的意外收获,是在许多地方遇到了“老新疆”。每次相遇,大家热情地握手攀谈,互相问候,合影留念。

其中,在无锡惠山公园遇见的79岁高龄的郑彩娥奶奶看到新疆班的队伍,一直步履蹒跚地追随着,与学员们攀谈,她握着学员的手说:“我20岁到新疆工作,在莎车县农业局工作了40年,60岁退休才回到无锡。看到你们我太开心了,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丫头子、兄弟姐妹一样的!我们比亲人还亲呐!”

郑奶奶说着眼圈就红了,感染了很多学员,许多人拉着她的手不愿意松开,连说:“谢谢!谢谢!”。来自莎车县的学员加拉力丁·努尔麦麦提回忆起在与郑奶奶在惠山的相遇,说:“她在新疆工作了40年,把青春都献给了新疆,她见到我们激动地哭了,她对新疆的感情,让我们深深地感动了。”

随时随地练习国语,增进交往交流交融

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使学员能够接触当地社会。这期间,学员们用上了已经学习了三个月的国语,不仅能够用国语与陌生人问候,还能在飞机、高铁上与人交谈,在售卖纪念品的柜台摊位上与老板讲价。

有的同学利用乘坐高铁、飞机的时间背课文、背单词,随时随地学习。学员依不拉音·托乎提说:“我在准备迎接考试。”学员麦合木提·努尔麦麦提虽然国语基础差,但也努力地尝试使用国语,他在飞机上和中央社院教务长李道湘邻座,他试着读报纸上他能够认出的字,还拿出自己的作业给教务长检查。

学员阿卜杜喀日木·伊米尔在飞机上背单词,遇见生字生词时,邻座的旅客帮助纠正读音。他能够自己介绍来自哪里、在北京学习国语。

学员拜达洪·艾萨也是零基础学员,但是在参观学习过程中非常善于交流。在飞机上,他把自己的面包分享给后座旅客的儿童,说:“给小娃娃吃吧。”

许多学员还在不同的地方购买了纪念品,不仅能够询价,还能讲价。吾尔留·木哈买提在泉州的海边买了8个贝壳做的杯垫,他说:“老板本来卖20,我讲价了,所以15块钱一个。回去以后送给邻居和亲戚。”

这种开放式的互动机会,让学员体会到学习国语的重大用途,燃起了学员学好国语的热情。国语老师石睿认为:“这样的实际应用比一百次口语考试都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