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李勇刚:百年奋斗的文明史意义:从文明蒙尘到盛世重光

编者按:近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专家学者围绕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撰写了一批理论文章。该组文章已在《人民政协报》(网)、《团结报》(网)等媒体上刊发。小编近期将进行系列转发,以飨读者。

百年奋斗的文明史意义:从文明蒙尘到盛世重光

李勇刚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面临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挑战。在讲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的状况时,除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到“文明蒙尘”。换句话说,让曾经长时期辉煌灿烂、但近代以来“蒙尘”的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光彩,成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一个重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在这些重要讲话和文件中高频出现的“文明”二字,启发我们立足文明史的视野,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大坐标系内,去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

回首历史,中华文明在“大一统”传统的保障下,曾经取得农牧业文明的最高成就,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是,16世纪以降,西方文明凭借“大分裂”格局下逼出来的“契约精神”,通过有效保护了个体的创造力而推动了技术的进步,通过推动和保障海外殖民活动而获得广阔的原材料产地和市场空间。于是,依靠工业化和市场化释放出来的经济活力,加上现代民族国家体制提供的高度组织动员能力和财政汲取能力,西方获得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地区的显著比较优势。几百年的此消彼长后,中西文明一旦正面交手,前者陷入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实际上是先进的西方现代工商业文明对中华传统农牧业文明的“降维打击”。

面对近代西方新兴工商业文明的强势挑战,古代立足于农牧业的“大一统”在经济基础、组织方式和动员能力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比较劣势,被西方靠现代科技、坚船利炮“轰”成了“一盘散沙”,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深刻危机。如何克服“一盘散沙”的局面,如何开显现代科学之伟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先后登场的多种组织和政党积极向作为“先生”的西方文明学习,也做出过一定的历史贡献:洋务派从器物层面进行过努力,维新派、革命派、立宪派等从制度上进行过诸多尝试,但都没能找到根本的答案,因为囿于历史的局限,他们连根本问题都没能找准。孙中山先生看准了变局之下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四万万人一盘散沙”。随着世界形式的变化,孙中山试图学习苏俄,走“以党建国”的新路,靠具有高度纪律性和组织性的政党,把中国社会重新凝聚起来。但是,由于忽视阶级立场的问题,继起的蒋介石最终倒向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使得国民党依然无法完成整合“一盘散沙”的任务。总之,这些努力终归失败,不断遭受来自西方的“先生打学生”的困局。最终,在深重的民族和文明危机之中,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西方工商业文明对中华传统农牧业文明的降维打击。克服这个变局的答案,只能在工商业文明中汲取。但是,光靠亦步亦趋,学习器物或制度,还是只有挨“先生”打的份。最终,在“一战”后西方文明自身陷入危机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带来新希望的大背景下,中国选择了“在资本主义反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看到“先生”的软肋而力求超越之。工人阶级本来属于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有在该体系的大机器生产中磨练出来的、可贵的组织性、纪律性——这正是治“一盘散沙”的“药”,又因被剥削受压迫而具有推翻该体系的革命性——这正是反帝国主义的“志”。这二者,都极其符合改变中国现状的需要。党首先学习列宁主义的政党建设原则,把自身锤炼为坚强的先锋队组织。进而,面对农民占多数的国情,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思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用基于工人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性,以渗透到社会最基层的强力动员方式,去组织和动员最广大的农民,改变了传乡绅制度、保甲制度等基层体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无法有效动员基层社会力量的状况。再用民族性去统合其他的阶级,共同完成推翻包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的任务。正如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所说,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最终“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以告别“一盘散沙”、实现充分整合的“人民”为基础,党走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烟,建立新中国。这不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了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格局,而且在实质平等的基础上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使中华文明以现代国家的形式得以更新和重建。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得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找回中华民族长期失落的自尊和自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面对士农工商老传统难以产生基于数理和实证逻辑的现代科学的难题,党用革命的方式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过“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努力,促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完了西方两百多年的工业化历史。正如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所说,儒家最缺乏两个东西,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只有共产党能补得上。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终于带领中国人民,让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文明克服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实现更始重生,并日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蒙尘”一个多世纪的中华文明,逐渐迎来她盛世重光的历史时刻。不仅如此,我们在百年奋斗的苦难辉煌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还将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带来更加深刻的积极影响。